加载中....
宝宝地带 胎教盒子
您的位置: 首页 > 儿童绘本 >

2011年中国8岁及以上绘本故事书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更多
保存至桌面

有人曾说,不论是文字还是图画,都承载不起一个民族的兴衰,都包容不了一种文化的深邃。可是,当我透过这套集中国数十位画家之手共同创造的“幼学启蒙丛书”时,我真的看到了,看到了盘古在混沌中用生命发出的呐喊,看到了愚公在巍巍高山前不屈的脊梁;看到了莫愁女儿面对强权时的悲愤,看到了知县海瑞面对恶霸时的耿直;看到了帝京春天里抽陀螺的孩子们,看到了九州大地月光下的悲喜人家。每页文字,每张图画都如涓涓细流般流淌过我的心灵,如惊涛骇浪般淹没我的灵魂,他们是我们的先人,它们是我们的过去,这是我们自己的故事,我们自己的历史,溯古,寻根,存在即留下痕迹,存在即蕴含价值。它是一笔无法衡量的财富,值得我们留存在心里手中,传承给后代子孙。

这是一场奇异梦幻的中国故事绘本之旅,请跟我来,让我握住你的手一起飞翔于这神州大地的上空,一起徜徉在这千年文明的长河,感同先人们的哭笑喜怒,共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看沧海桑田,话世事多变,不变的是我们的黄皮肤、黑头发,和纵使白云苍狗,仍然亘古永存的赤子情怀。

在这套“幼学启蒙丛书”中,内容涵盖了大家所熟悉的民俗故事、神话故事、节日故事、名胜传说与古代名医、贤哲、名相、名将、帝王、智童、科学家、智谋、诗书故事等等,总计二十册。为了让孩子们了解祖先们活动的广阔天地和历代的政治变迁、科学发展与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我们运用最精炼的文字与生动的插画,将其一一呈现给中国儿童,并使得这些久远的历史人物,轻松的进入儿童的思想领域,与他们的血脉相连接。

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农耕文明而言,时令节气是非常重要的。这套《中国传统节日故事》,旨在让每个孩子了解自己的传统节日,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整套书总共8本,收录了8个传统节日故事。一些故事来自民间的口耳相传,比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原来来自于一只怪兽“年”的传说;七夕节,来源于大家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而端午节,则是源于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纪念……

文字也多次经过推敲和精炼,非常富有童趣,比如《腊八的故事》里,有这样一段文字““瞌睡虫”觉得老两口太小心。他对媳妇儿说:“粮满仓,豆满仓,何必犯傻种地忙?”“没底锅”觉得老两口真啰嗦。她对丈夫说:“有单衣,有棉被,织布不如把觉睡。”听到这样好玩押韵的对话,哪个孩子会不喜欢呢?最为贴心的是,我们还在末尾附上了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有趣的习俗,孩子们在听完故事,还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中国的节日,感受传统之美。

与此前出版的四辑毛毛虫中国经典图画书一样,这套书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是个大师为孩子作画的年代。《七夕的故事》出自著名戏曲人物画大师高马得先生。马得先生以画戏曲人物闻名,他借鉴了戏曲人物的造型,又能放开手随意点染,整个画面妙趣横生。《中秋节的故事》,由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先生所画,他的工笔人物画造型严谨,线条流畅,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端午节的故事》由著名画家秦龙先生所做,秦先生用心用情,绘出了三闾大夫九死不悔的一生。《春节的故事》出自当代新文人画派画家朱新建之手,画家用一种游戏的心态,讲述了一个怪兽的故事。画面非常洒脱,气息散淡,又充满稚拙的童趣……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江浙沪一带的很多地区称正月初五为小年,中国国内也有不少地区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

腊八是指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的第八天,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即是腊八节;腊八节在中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二月二,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民族地区。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因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故称。当时及其后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问遗,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元费著《岁华纪丽谱》:明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

四种色啦养的鸡,下了四种颜色的蛋。妈妈们用这些蛋给孩子们做好吃的,哎呀不好,最后怎么做出来一个黑坨坨? 《彩蛋》告诉孩子们,黑色是通过什么颜色调出来的。书末附加美育活动为“串彩蛋”。

黑色啦给被套上了颜色,送给了其他的色啦。色啦们一觉醒来,奇怪,自己的脸怎么变成了大花脸? 《新被套》介绍了三原色和三间色,告诉小朋友们三间色是怎么形成的。书末附加美育活动为“调颜料水”。

白色啦很是与众不同,她会唱会跳,成了全国的明星。最后,骄傲的白色啦疏远了其他小朋友……猜猜看,结果会怎么样? 《明星哪去了》介绍了白色,以及白色与其他颜色的关系。书末附加美育活动为“油水分离画”。

不同的季节,枫树换上了不同的头饰。冬季到了,枫树会换上什么头饰呢?

《枫叶的头饰》,给孩子们介绍了大自然的颜色以及四季的变化。书末附加美育活动为“手掌印画树”。

故事从一条尾巴和两只眼睛的猫开始,它被掉下来的三个芒果打到,只好拔起四条腿就逃,路上又遇到五棵树倒下来……经过一路的奔波,猫咪碰到了一窝老鼠……

这是一本融合了语文力与数学力的多元智能绘本,既是一首好念的诗歌,也是一个好玩的数数游戏。还能在幽默、诙谐、童趣中锻炼孩子的观察力。

两个人分两个苹果,一人一个刚刚好。

两个人分一块圆蛋糕和一块方蛋糕,怎么分才能刚刚好?

本书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小朋友对“分配”有初步的认识。孩子不仅能从中学习到“公平”的概念,还能体会“分享”的快乐。

黄色啦和黑色啦是一对淘气包,平常他们在一起总是吓唬人。一天,他们看到一个悬崖,为了提醒其他色啦,俩人变化成各种标志,帮助小朋友们避免了危险。 黄色+黑色是自然界中起警示作用的颜色。

《两个好朋友》通过生动的故事,巧妙地把各种安全提示标志编进了故事中,帮助小朋友们了解警戒色。书末附加的美育活动为“红绿灯眨眼睛”。

蓝色啦和红色啦捉迷藏,红色啦躲到了红花里,蓝色啦躲到了大海里,找啊找啊找朋友,两个好朋友玩得很开心。 《捉迷藏》介绍了相似色的知识。书末附加美育活动为“别躲啦”。

颜色国艺术节到了,色啦们要画一幅画参加比赛。他们到底用什么方法,完成了一幅奇妙的抽象画呢? 《一幅抽象画》,鼓励孩子们用颜色自由表达。书末附加的美育活动“玻璃弹珠滚画”,让孩子们进一步领略表达的自由。

维特根斯坦说:“我的语言的尽头意味着我的世界的尽头。”

而童谣作为口头文学传统中的祖母绿,世代流传。

那带着颜色、声音、节奏、韵律的文字,始终像童年记忆一样召唤着我们。

童谣对孩子的成长和语言发展有何作用?

童谣创造了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生活画面,它营造的世界有大量留白。让孩子驰骋想象力,天马行空地飞。

·童谣打破了日常规则, 给了儿童在想象中挑战规则的自由。

·我们知道,孩子们都喜欢游戏,而游戏是创造性的一个表现。

所以,孩子天生有戏耍语言的倾向,他们喜欢“胡闹”。这点需求,很多童谣都能满足 。

童谣的语调是多变的:

·跟爸爸一起可以快速念,它的调子是调皮的。

·跟奶奶一起可以和缓地唱,它的调子又是温暖的。

·跟小朋友们一起整齐地念时,它又有了清脆、欢快的调子。

尽早给孩子念童谣吧!

中国寓言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智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具有文学的价值,而且具有丰厚的思想内容,中国人许多卓越的见识往往蕴藏在寓言之中,可以说不了解中国的寓言,就不能完整地认识中国文学,也不能完整地认识中国人的思想精华。 可以说每一个故事都向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从这里能够嘹望到一个新鲜的天地。那里不仅趣味无穷,还可以领悟无数的世理。

中国的民间故事,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有神话故事,历史人物的故事,名人佚事等等。民间故事,属于民间文化的范畴,具体地来说,它是民间文学里重要门类之一,关于民间故事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所谓狭义,即民间故事是指民间神话、传说、寓言之外的那些具有幻想性或现实性较强的散文类民间文学作品;所谓广义,即民间故事是泛指人民群众所创作和传播的所有散文类民间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