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宝宝地带 胎教盒子
您的位置: 首页 > 儿童绘本 >

2017年日本科普类绘本故事书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更多
保存至桌面

这是我社出版的启发精选世界优秀畅销绘本系列之一,适合4岁以上儿童阅读。

今天哥哥要出门捉昆虫,我也跟着一起去!跟哥哥在一起的时候真的很神奇,渐渐能看到许多昆虫。平时在幼儿园户外散步的小路、家门口低矮的草丛、公园深处的池塘,都藏着许多我不知道的虫子——有喜欢吃山葡萄叶的葡萄丽叶甲、用椿树叶子做摇篮的卷叶象甲、闪着绿色光芒的碧伟蜓……这是一场奇妙有趣的“捉昆虫游记”,也是一出温馨逗趣的“兄弟亲情剧”,给夏天带来不一样的气息和色彩。

媒体推荐:

夏日里,小男孩最喜欢做的事情中,一定有捉昆虫!面对有可能变得脏兮兮的他,你是会心一笑,还是呵斥阻止?也许,让孩子释放天性才是最佳的选择。看看《我们一起捉昆虫》中,小男孩和他的哥哥是怎么做的吧。

……捉昆虫的最大魅力在于,你随时都可能遇到彩蛋,一些你不曾想到的昆虫完全有可能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就像丢了锹形虫却遇到了吉丁虫的那对兄弟一样。

——冉浩(动物研究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秦好史郎有三本特别充满夏日气味的绘本,依照在日本出版的时间排序,分别是2002年的《魔法的夏天》、2004年的《夏日的一天》,以及2013年的《我们一起捉昆虫》。《带我去抓虫》,是「手足的夏天」。和另外两本不太一样,这本作品穿插了许多关于昆虫的小知识,但又能将知识性的内容和手足的细腻情谊巧妙结合,两者都让人爱不释手。

故事从书名页开始,《我们一起捉昆虫》的故事会有多可爱,读者从这一页就可以看出端倪。“昆虫通”哥哥和“跟屁虫”弟弟,他们的互动为这本作品增添好多趣味和温暖,彷佛整个夏天,就在这对手足的身上;你也会相信,他们的一生,都会是这么吵吵闹闹,但是无比美好的夏天了。

——海狗房东(绘本阅读推广人、作家)

 “探索”是人类最惊人的本能,跟着这本书的哥哥一起来抓虫,就能发现身边处处是惊奇,自然而然地就和昆虫成为好朋友啰!

——杨宗荣(台湾台中市国小组自然与生活科技辅导员)

编辑推荐:

本书5大特色:

1.图解昆虫‧观察植物

什么是“虎杖”?什么是“吉丁虫”?

2.专注训练‧换位思考

哪一种蜻蜓飞过水面,反射出绿色、Bling Bling的光?

3.故事脉络‧贴近生活

找到隐藏在住宅附近的小路、公园里的昆虫。

4.万物共生‧野外常识

看见虎头蜂的时候,静静的不要动。

5.家庭亲情‧诙谐纯真

弟弟是哥哥的小跟班,手足互动甜蜜有趣。

@启发童书馆 出品

这是我社出版的启发精选国际大师名作绘本系列,适合3~12岁以上的儿童阅读。“臭臭”到底是什么?是脏的东西?是被嫌弃的东西?但是它又是从自己的身体中出来的非常不可思议的存在物,如果不出来又会很不舒服。

小孩子一般都喜欢像“臭臭”“屁”“尿”这类的词语,大人们越是皱紧眉头,反而越发招致孩子们的欢叫。谷川俊太郎用浅显的孩子们都懂的语言揭示了臭臭的真谛。臭臭的形状千奇百怪,臭臭的颜色万紫千红,也有虫子吃臭臭。可是臭臭却可以滋养小草和大树,臭臭面前不论美丑,地位,众生平等。最后又告诉孩子们,要拉出健康的臭臭。塚本靖的画线条简单清新,辨识度又很高,和谷川俊太郎的诗完美结合,相得益彰,作为让孩子都能读懂的诗,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编辑推荐:

我们会如何表达,或是帮助孩子认识每个人都会有的“臭臭”呢?日本大师级的诗人,谷川俊太郎先生以一首童诗让读者体验一次不同凡响的阅读体验,原来看起来脏脏的排泄物,也可以用如此文学的方式呈现。这是一本视角独特、文字童真、纯朴并且幽默风趣的图画书,邀请您来感受“诗意”的臭臭。 

本书特点:

认识臭臭:轻松、童趣的文字,让读者充分认识臭臭的功用和重要性。 

培养语感与美感:除了知识层面的认知,借由童诗的文字也能培养孩子语感及叙事的能力。

媒体书评:

充满文学性与乐趣的“臭臭”之书。

不论大小、形状、软硬与功用,完全兼顾; 

图像、文学与知识的完美结合,面面俱到。

台湾诚品书店

一本描写臭臭的最优秀的作品,适合亲子共读。

日本亚马逊

谷川俊太郎的诗歌语言极具感召力,不仅深受儿童的喜爱,就连成年人也被其作品深深吸引住。就像本书的结束语,像是在说魔法一样的表现方法,“臭臭啊,今天也要健健康康地出来哟!”和刚刚开始学习上厕所的孩子们,一起大声读出来吧,说不定孩子们会顺利地拉出臭臭哟。

社会学博士 出和晓子

作者简介:

诗 谷川俊太郎-

193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诗人。

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二十亿光年的孤独》。之后,除了诗歌创作,还活跃于翻译、剧本创作和绘本等领域。诗歌集《鹅妈妈童谣》获得日本翻译文化奖;诗歌集《每日地图》获读卖文学奖。其他著作有《文字游戏歌》《噗~噗~噗》《我》《妈妈,为什么?》等。另外,他还为《铁臂阿童木》《哈尔的移动城堡》创作了主题歌的歌词。

图 塚本 靖

1965年出生于日本东京。绘本作家。

主要绘本作品有《吃烤鱼》《这是什么寿司》《快跑!烤肉君》《关东煮电车之旅》《溜冰的企鹅》《战争:1945年3月10日 东京大空袭》《神奇理发店》《许愿石》;由谷川俊太郎的诗制作的绘本有《那个孩子》《死了》《臭臭》;散文《猫和东京天空树:都市漫步》等。

大红是一辆崭新漂亮的红色汽车。在车行里,他认识了许多伙伴,不再一无所知,而是学着和他们一起奔跑。终于有一天,他可以载着一家人,自信地在路上奔跑啦!

编辑推荐:

这是一辆汽车的成长故事。大红原本是辆安于现状的汽车,在伙伴的带动下,他逐渐学会尝试,学会上路奔跑,终于可以自信勇敢地上路,体验奔跑起来的畅快感受了。学着成长,学着接受和体验新生活,是即将进入幼儿园、开始接触社会的孩子所要迈出的重要一步。这本书正是适合3岁以上儿童的读本。

作者简介:

尾崎玄一郎出生在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研究生院油画专业。曾获得过日本视觉艺术展特别奖等奖项。他一边进行个人展览和创作活动,一边坚持常年开办儿童绘画教室。

尾崎由纪奈出生在日本神奈川县,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研究生院日本画专业,毕业作品被帝京大学收藏。

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会被恐龙和古生物的知识所吸引。但是在世界上的哪些地方,在中国的哪些地方,能找到怎样的恐龙和古生物,人们恐怕就很少知道了。从哪些国家可以找到什么化石?在中国可以找到了什么样的恐龙?暴龙是在哪里地方发现的?各种各样的三叶虫都生活在哪里?如果你翻开这本书,会发现这些疑问会被解答

1. 世界44个国家和地区的化石发掘地:全书介绍了世界五大洲包括44个国家和地区,从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地貌特征,到从远古时代开始大陆的变化情况,以及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你有可能找什么化石。

2. 约640种古生物的大结集:在世界各地发现的约640种古生物的插图分别被描绘在对应国家和地区页面上,让对恐龙和古生物感兴趣的小朋友们一次看个够。

3. 恐龙和古生物知识一目了然:详细的数据和生动有趣的解说,每个孩子和大人从中都能享受到实实在在的阅读快乐!

作者:土屋健,日本科学作家,理学硕士,金泽大学研究生院博士前期课程毕业。曾任科学杂志的编辑。擅长领域为地球科学,特别是古生物学。

这是一套非常精美的微距拍摄的科普绘本书。书中用精美的摄影照片,为我们介绍了生活在我们身边的8种生物,聚焦了它们从出生、成长、孕育到死亡的整个过程。把它们每一个成长的瞬间,都用精美的照片定格在书中,带给我们一场非凡的视觉盛宴。从而让孩子们更好的了解到它们生活的多姿多彩的世界,了解它们传奇的一生,领略生命的奇迹。

从科学迷到科学家,只有一套《加古里子自然大图鉴》的距离。这是一套连专家都觉得厉害,却又能让孩子觉得有趣的科学绘本。由科学绘本之父——加古里子晚年专为儿童创作,获得日本读书推进运动协议会奖,是日本全国青少年读书感想比赛课题图书。

书中含有大量长期观察记录下来的精准手绘图,内容是会让孩子有大惊奇的宏大主题,如台风、雷电和火山,以及让孩子有大好奇的特别的动植物,如吃虫子的狸藻,跳舞的三刺鱼,幼虫像怪物的蜻蜓,深入地下的鼹鼠,五彩斑斓的水母和珊瑚。

能联结专业学者与自然爱好者的科学绘本,获得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深圳气象局(张立杰博士等),阅读推广人(米菲,三叶草故事家族),各领域专业学者(昆虫学者张巍巍,生物学教授李振基,植物分类学家刘冰,鱼类学者陈熙;蜻蜓专家张浩淼,果壳创始人史军,动物学家王放,国家动物博物馆策划总监张劲硕)联合审审订推荐的科学绘本。

站在地球上观察月亮,我们会发现它有时离我们近,有时离我们远;有时看起来是细长的月牙,有时又圆圆的;有些地方看上去明亮,有些地方较暗……真是变化多端啊!如果我们进入太空,离月亮近一点,又会发现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原来月亮上的“一天”,有地球上的一个月那么长!在这漫长的“一天”之中,白昼大约相当于地球上的15天,接下来是连续15天的黑夜。在白天有阳光照射时,月亮表面的温度高达127℃,而到了夜晚,又会下降到-183℃,温度变化非常剧烈。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月亮是人类探索宇宙的起点,我们对月亮了解得越多,越会惊叹于宇宙的浩瀚和神奇。相信《月亮的绘本》会激发孩子对天文学的兴趣,开启孩子的科学之眼!

月亮为什么会“变脸”?为什么总是以同一面朝向地球?

月亮上的“一天”,竟然有地球上的一个月那么长!

即使出太阳,月亮上也是一片漆黑。

月表温度白天高达127℃,夜晚却可以下降到-183℃。

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是27.3天,盈亏周期是29.5天。

日食一定是发生在新月的时候,而月食则发生在满月的时候。

竟然有人只用一根棍子计算出了月球的周长!

月亮每天从东边升起,走到偏南边的天空升到最高的位置,然后再往西边渐渐落下。